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蔬菜集锦 >> 蔬菜信息 >> 内容

上海蔬菜生产技术的回顾与前瞻

时间:2013/9/9 14:35:39 点击:

《上海市蔬菜产销工作报告会》材料之四 

上海蔬菜生产技术的回顾与前瞻

 

摘要:十年来上海的蔬菜生产取得了很大的发展,2007年上海地产蔬菜产值在全市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到21.1%,总产值达到49.9亿元;市郊蔬菜种植规模发展到67.5万亩;产量达到372万吨;蔬菜的种类发展到120种,品种达到850个以上。形成了近郊绿叶菜为主的基地与杭州湾北部、黄浦江上游和崇明岛三大板块的蔬菜基地,生产基地的种苗与栽培设施、排灌设施、包装运输条件有明显改善。蔬菜栽培从露地栽培过渡到小棚栽培、大棚栽培,发展到现在的大型连栋温室栽培。从荷兰引进的玻璃温室在上海的蔬菜生产上获得成功,产量达到露地生产的46倍。

在蔬菜供应全国大市场、大流通局面对上海蔬菜产业产生冲击的情况下,实现“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发展策略,极大地丰富了上海的蔬菜供应。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面临加入WTO的情况下,上海的蔬菜生产和供应面临质量和效益的双重压力,必须针对新的形势,按照上海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生产力水平要基本实现设施化装备,基本实现主要生产环节全程机械化;基本实现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利用的农业生产方式,基本实现传统农业劳动者向现代农业劳动者的转换”。结合上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千公顷设施蔬菜基地工作,发展基于标准化的具有上海特色的高效蔬菜瓜果产业。

关键词:上海 蔬菜  技术 可持续发展

 

0 前言

200710月底统计数字表明,全国蔬菜种植面积超过2.5亿亩,产值近4000亿,实际在30003500亿,仅次于粮食,已经成为第二支柱产业,以占全国10%的种植面积创造了农业总产值的2025%。上海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蔬菜消费市场之一,2007年经销蔬菜550万吨,日均上市鲜菜1.5万吨,。上海蔬菜市场开放对周边地区以及一些以上海为主要市场目标地区的蔬菜生产的发展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但上海本地区的蔬菜生产也承受了相当的冲击。由于上海的蔬菜生产没有土地、劳动力和价格的比较优势,蔬菜产品在供过于求的市场竞争下价格保持在较低水平,效益增加缓慢。过多的使用化肥、农药地影响了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连作障碍和土壤此生盐碱化日趋普遍和严重。蔬菜生产组织形式的落后也制约了上海的蔬菜的市场竞争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的蔬菜生产何去何从,上海的蔬菜生产该如何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上海蔬菜生产的回顾与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市郊蔬菜产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自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市郊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地产蔬菜产值在全市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从1987年的9%上升到2007年的21.1%,总产值达到49.9亿元;蔬菜种植规模从1987年的17.8万亩扩大到2007年的67.5万亩;蔬菜从1987年的98万吨上升到2007年的372万吨。品种结构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市场供应均衡。目前市场上有商品供应的蔬菜品种由30年前的450多个上升到了850多个。呈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景象。郊区蔬菜生产区域布局更趋合理,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形成了近郊绿叶菜为主的基地与杭州湾北部、黄浦江上游和崇明岛三大板块的蔬菜基地,这些基地的种苗与栽培设施、排灌设施、包装运输条件有明显改善。抗灾能力得到了增强,保淡能力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稳步提高。蔬菜产销更趋活跃,产品抽检合格率明显上升。

 

1.1 上海郊区蔬菜生产的种类不断丰富

上海的蔬菜种类自有详细记载开始,自16世纪到现在共分为5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6世纪到19世纪初,主要栽培当地传统的蔬菜,如白菜、芥菜、菠菜等叶菜类;萝卜、胡萝卜等根菜类;毛豆、蚕豆、豌豆等豆类;冬瓜、黄瓜等瓜类;莼菜、芡、蒲菜等水生蔬菜;荠、蕨菜、蒌蒿等野菜共50种蔬菜左右,松江府达到60多种。

第二个时期19世纪到20世纪初,叶菜类蔬菜增多、果菜略有增加、块根类、水生蔬菜减少;多数“洋菜”如番茄、花菜等率先在全国引进,栽培的蔬菜种类达到55种。

第三个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蔬菜种类发展到“荟萃中外、汇集南北”的阶段,蔬菜种类明显增多,传统的蔬菜品种逐渐配套;引进的番茄、花菜大面积推广;又引进朝鲜蓟、青花菜、莳萝等“洋菜”,使蔬菜种类增加到70种左右。

第四个时期 :20世纪50-80年代,开始进行系统的引、选、育种工作,70年代育成了大量的蔬菜新品种(尤其是番茄、甘蓝的一代杂种),据《上海蔬菜品种志》(1959年)记载蔬菜种类为88种,320个品种。从这个时期看,上海是全国最早开展蔬菜系统改良的地区,并初步形成了上海在全国蔬菜中“种类多、研究早、品种好”的整体印象。上海的青菜、甘蓝、番茄已经闻名全国;花菜、黄瓜、青花菜、甜椒、茄子等品种在全国“小有名气”。生菜、甜玉米、石刁柏等继续引进;上海不同的区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蔬菜产区。

第五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外蔬菜新种类、新品种陆续引进,上海培育的蔬菜新品种不断在生产上应用;传统蔬菜品种向花色蔬菜种类方向发展,蔬菜的种类达到120种,品种向优质化、多样化转变,广大市民的生活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1.2        蔬菜新品种的选育成效显著

在上海菜篮子工程建设过程中,良种建设一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郊区陆续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种子场,最多时达到了近50家,而且培育出了一批有实力的种子场,如番茄、黄瓜、花菜、青菜等专业种子场,这些种子场为后来专业研究所的成立和蔬菜种子企业的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也是我国较早开展蔬菜新品种系统选育研究的地区之一,自上世界60年代开始,以上海市农科院为主的科研单位陆续开展了甘蓝、青菜、番茄、黄瓜、花菜、青花菜、茄子等品种的选育研究,并且成为了国家攻关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上海的青菜品种在国内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占有很大的覆盖率。全国年销售青菜种子300万斤元左右,上海约占全国总销量的50%,即150万斤左右。上世纪70年代,率先进行了甘蓝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推出了杂交一代新品种“夏光”甘蓝,在全国迅速得到推广,极大促进甘蓝生产的发展。80年代在继续选育一批优良种质基础上,推出新的杂交一代品种“争春”“延春”“寒光”等,面积不断扩大。“长征合作系列”、申粉系列、浦粉系列番茄、“宝杨系列”“碧玉”系列、“申青”、“沪杂”黄瓜、申花系列花菜、“嘉配甜椒”、“沪茄”系列茄子等一批特色农业良种,深受各地农民喜爱,目前在全国种子市场占有的份额逐步扩大。上海种源农业呈现出喜人势头,完全得益于科技的投入。郊区科研部门、良种企业(基地)加强了科技对良种生产的支撑,进一步探索产业化经营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

 

1.3  大力发展设施栽培,提高蔬菜生产的装备程度

上海是中国最早开展蔬菜设施栽培的地区,并一直保持了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上海虽然不是全国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地区,但上海在蔬菜设施栽培的水平、管理经验和研究力量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上海有从荷兰、以色列、法国、西班牙引进的现代化温室35公顷;国产化智能温室30公顷,各种连栋大棚50多公顷,单栋大棚1666.7公顷,简易大棚3000公顷。全市累计建成各类保护地设施面积4000多公顷,占常年蔬菜面积的13。现代化设施条件的改善,进一步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上海蔬菜生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发展设施的同时,更加注重与设施配套的栽培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了设施栽培的效益。1964年开展小拱棚综合栽培技术研究,根据小拱棚内小气候和管理特点,提出河泥块培育大苗,适时定植,合理覆盖等相应的技术措施,使小拱棚黄瓜提早30天采收,延长采收期20天,每公顷产量达到75吨。

    19791981年进行大棚秋番茄防病毒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采取避蚜为中心的综合技术措施,使番茄连续3年每公顷产量为52.5吨以上,最高达到82.5吨,病毒病发病率降至1.5%,同时在市郊多点示范,平均每公顷产量1530吨。

1989年应用双层薄膜充气大棚的栽培试验,供试作物有草莓、番茄、黄瓜等,具有保温、降温、抗风和降低棚内空气温度等效果,并在市郊示范应用。

    上海在温室栽培方面发展经历了自行设计、主动引进、消化吸收、走向国际的转变。1980年利用工厂余热建立了第一个加温温室,面积约2100m2,使用热风加温,冬季室温保持17以上,试种黄瓜、番茄获得成功。19831985年的加温温室,越冬栽培番茄从12月采收至第27月,收获期长达8个月,每公顷产量150吨左右,最高达177吨。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上海于19961998年在南汇县东海蔬菜示范基地、浦东新区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闵行区马桥园艺场和南汇县新场蔬菜园艺有限公司等处,共引进了15公顷的荷兰玻璃温室和以色列的薄膜温室,取得了良好效果。特别是荷兰的加温温室在上海生产蔬菜获得了成功,目前番茄年产量达到35kg/m2,黄瓜达到40 kg/m2,甜椒达到19 kg/m2。比自行设计的温室产量提高了一倍,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上海设施栽培和温室制造产业的发展,目前温室种植的黄瓜已经开始出口日本,在引进基础上生产的温室也开始在中国各地区推广应用。

    蔬菜育苗是蔬菜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长期以来,上海各有关单位通过不断改进育苗设施,改善育苗条件,使育苗技术逐渐提高,促进蔬菜生产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期,试验推广小拱棚育苗技术,形成以育苗为主的小拱棚周年综合利用体系。1976年进行蔬菜无土育苗试验,播种番茄、甘蓝等种子,育成无土小秧苗,应用这种工厂化无土育苗方法,出苗整齐,粗壮,根系发达,定植后成活率高。1978年又开始研究塑料大棚育苗技术,提出大棚内再设小拱棚或电热线等配套育苗设施,并应用育苗钵、薄膜圆筒等容器,逐步替代河泥块或草钵,培育秧苗。19801984年研究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苗期温度控制和人工补充光照技术,制成P-80型四段变温控制仪。19851988年试验无土大苗带基质定植,获得成功。另外还进行嫁接育苗,夏季降温避雨育苗技术等研究。进入90年代,上海陆续从荷兰和美国引进了先进的育苗温室以及自动播种流水线,大力推广穴盘育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1.4  蔬菜生产的标准化体系和市场体系初步建成

   为了进一步提高上海市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迎接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冲击,同时也为上海居民提供高质量的蔬菜产品,上海市在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上海实际的基础上,已经制定和出台了蔬菜标准化操作规范,建立可专业检测与认证机构,完善了蔬菜质量快速检测手段和设备,并加大了农贸市场和流通领域的管理力度。

   在制定标准的同时,从改善生态和生产环境以及发展有机蔬菜生产的高度,制定实施可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对大型温室装备了计算机辅助决策专家系统,以进一步提高生产者的综合素质,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在生产组织形式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有大型园艺场、公司+农户、市场订单+公司或经纪人+农户等。

    同时,上海进行了以蔬菜生产专业化、经营主体多元化、产加销一体化为标志的市场体系建设。2007年末,市郊蔬菜营销配送组织经营的蔬菜面积7.24万亩、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l1.7 8万亩、园艺场种植面积2.22万亩,三者之和为21.24万亩,占市郊蔬菜生产总面积的31%在流通载体上,菜篮子工程车、厨房工程、各类连锁经营店与各种流通载体相互配合。基本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网络,上海正在逐步成为全国蔬菜的展示、集散、交易的中心之一。

 

2、上海郊区蔬菜生产面临的新形势

市政府重大工程“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年头,目前2005年的建成项目已经投产,设施基地的建设为上海郊区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品种调优、生产组织方式的优化、稳定市场供应等方面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令人可喜得是有一些新的蔬菜生产企业或者合作社崭露头角,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到蔬菜生产领域的企业目前运行情况不是很理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效益偏低,技术水平较低,人才缺乏。具体来讲存在以下问题:

(1)                    严重缺乏懂技术善管理的场长、组长等中高级蔬菜生产经营人才。随着郊区老一代园艺场经营管理人员的离开工作岗位,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后继无人”“青黄不接”的状态,郊区从事蔬菜生产的“高级蓝领”工人处于紧缺状态:

(2)                    企业招收不到理想的蔬菜操作工。目前有一部分经营设施蔬菜基地的企业大多是非涉农企业,没有从事蔬菜生产和管理的经验,也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外地来沪的民工中有技术、年轻的基本上是以自主承包为主,外地来沪承包经营的农户相对产量和收入较高,企业只能雇佣一些水平低、年龄大且以妇女为主的操作工,这些生产者与自主承包相比,技术、体力和积极性相对较差;而工资成本在不断上升;

(3)                    外来农户独立承包经营的存在一定的隐患。外来农户只追求短期利益,为了追求产量,大量超标使用激素、农药和化肥,采取掠夺式的生产方式。虽然短期产量上去了,但给安全监管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一般外来农户承包的土地经过3-5年后土壤会遭到严重破坏,有些甚至丧失了生产能力。这样的生产模式是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下的短期环境破坏性的生产经营模式,不符合生态环境友好的要求。

(4)                    蔬菜生产的生态环境风险增大。一方面有些远郊的蔬菜基地土壤状况良莠不齐;二是土壤此生盐渍化发生日趋严重;同时生产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病虫害,加上受外地来沪蔬菜的冲击,上海郊区的蔬菜茬口调整的空间越来越小,蔬菜产品的质量与上海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还存在一定距离。

总体而言,上海的蔬菜产业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按照上海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要体现上海的蔬菜产业水平,上海的蔬菜相关的科研院所、技术推广服务部门、企业、合作社等单位需要进一步加强协作,以提升郊区的蔬菜生产能级为目标,综合各方面的力量,通过技术集成和创新,结合郊区蔬菜生产的实际情况建立简便实用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提高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

 

3、建立上海设施蔬菜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在探讨上海郊区蔬菜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时必须要花大力气弥补两个方面的不足:

l        蔬菜经济与技术需要同步考虑。蔬菜产业在我国是受市场经济影响最大的农业产业之一,已经实现了全国乃至国际的大流通、大贸易格局,在这样的形势下,蔬菜企业必须要有较强的市场意识,经常研究思考蔬菜经济问题,以确定企业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然后再考虑技术层面的事情,纯技术的企业在今后上海郊区的蔬菜生产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

l        从生产基地角度来考虑,上海目前在设施的硬件建设方面投入比较大,管理比较有利,但在企业经营模式、标准化规模化技术体系以及农民培训方面相对滞后,导致了硬件与软件相脱节,制约了产业的整体发展。必须要做到两条腿走路,硬件和软件要协调发展。

 

从技术角度来考虑,上海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要体现高效和生态的要求,必须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1、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生产方式、品种结构和茬口布局,提高良种覆盖率

   高效、生态及上海地区特色产业归根到底是本地的产品要能销得掉,销得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因此,需要在细分市场的前提下,以优质新鲜为核心集成现有的栽培模式和生产布局,建立有别与外地来沪蔬菜和一般农户的生产技术体系。围绕高效,充分发挥现有的不同作物、不同品种的潜力和特性,对目前生产上缺乏的品种,要立足于引进消化再创新,选育高品质、高肥效、高光效的新品种。

随着上海郊区原有良种繁育体系的逐步解体,蔬菜良种商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面临激烈的国内外蔬菜种子企业的激烈竞争,上海的蔬菜良种产业进程已经不能适应郊区蔬菜产业的发展,当前迫切需要建立适应市场竞争和郊区蔬菜产业发展的蔬菜良种产业新体系。充分利用我市的蔬菜设施装备、蔬菜种质资源和科技人才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加强蔬菜育种的基础研究和以引进、筛选、培育、种子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应用研究,加速育种成果转化。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攻关,引进、示范、选育、繁育相结合,通过平台建设、能力建设、品种建设、质量建设为核心的上海蔬菜良种产业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上海郊区蔬菜良种的覆盖率和上海蔬菜种子产业的竞争力,实现蔬菜种子生产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规范化、育繁推销一体化、用种(苗)商品化,提升郊区蔬菜良种的覆盖率。

 

2、土地资源的高效及可持续利用

   土地是农业的根本,要提高产量必然要求提高土壤的利用率,对土地掠夺性的生产如果超过土地的承载能力,必然会导致土壤自身营养和调节系统的崩溃。这是一个很突出的矛盾,因此,必须要建立一个土壤高效利用与土壤休养生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一些传统的被证明有效的技术措施应继续加大推广力度,如高畦栽培、灌水洗盐、多施有机肥、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等。同时借鉴国内外的发展经验,采用不破坏土壤结构的基质栽培技术应在郊区逐步推广。目前这一模式在技术上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但在一次性的栽培体系的投入上建议政府在这一方面要采取补贴政策。目前有机肥可以补贴,那有利于提高土壤利用率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机基质也可以实行补贴,并可能形成一个新的产业。

 

3、设施大棚的高效利用

   提高设施大棚的利用率需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考虑。从空间利用可以适当发展绿叶蔬菜的多层栽培,发展高杆作物与矮杆作物的套种,提高利用率。从时间上要大幅度提高设施冬季和夏季的生产能力。冬季的保温和夏季的降温一直是上海地区设施栽培面临的两大难题。而目前建成的设施大棚在冬季和夏季的生产能力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改进。上海的设施大棚应更多的借鉴日本的技术,通过增加多层覆盖和高透光率的薄膜来提升冬季的生产能力,通过外遮阳和顶部开窗以及适当增加通风的高度来提升夏季的生产能力。

 

4、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推进标准化生产

培养适应上海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难题。在做好农民培训、逐步提高农业生产者的地位和待遇的同时,在技术方面必须要借鉴国外特别是荷兰的先进经验,通过机械化实现标准化,通过信息化提高效率。

目前上海的设施大棚只有外部的框架,内在的配置还很缺乏。除了应该配置设施用的小型翻耕机、旋耕机、开沟机、覆膜机、定植机外,还应配置育苗设施设备、基质搅拌装盘机、农业废弃物粉碎发酵装置。在肥水管理上应实现自动定时精量使用,采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对大棚内作物的无线远程监控,并能逐步推进设施大棚的自动化操作。

通过以上的改进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而且有利于标准化工作的推进。从目前上海的工业装备水平和信息化发展的程度,解决以上问题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而且成本增加也不大,考虑到可以节省劳动力,以及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些成本的增加可能更有利于提高效益。

上海是水资源并不丰富的地区,因此要千方百计提高水分的利用率,大力发展滴灌技术,滴灌技术在上海已经推广了多年,也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滴灌的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改进,已经到了大面积应用的程度。考虑到郊区生产的实际,滴灌技术的推广应与有机肥、缓释肥的使用结合进行。

 

 

4 结论

三十年来上海的蔬菜生产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上海的蔬菜供应从紧张,发展到现在的均衡供应,以及出口到国际市场,上海的蔬菜生产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整体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上海郊区的蔬菜瓜果生产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产品定位已经无法满足郊区设施蔬菜瓜果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将逐步过渡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为主,在规模集中的基础上对生产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研制一系列的蔬菜生产机械,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效益的提升;基于上海先进的工业化基础上推进标准化;要在机械化、工厂化、信息化的平台上提高生产者的素质和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进一步提高蔬菜生产的设施装备水平,以建成与上海气候特点和栽培水平相适应的配套的不同档次的设施,以充分发挥设施的效益。大型温室要提高温室的自动控制和智能化运行程度。大力发展具有高新技术的包装、保鲜、贮运、深加工技术,努力提高加工增值水平。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用现代知识和技能武装起来的蔬菜生产者,才能为上海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证。在蔬菜科研方面应进一步强化蔬菜改良工作,保持在新品种选育方面的原动力;在上海郊区和主要蔬菜生产基地推进蔬菜标准化栽培工作,提高产品的质量;通过建立和完善蔬菜检测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各方的努力,围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必将迎来上海蔬菜产业发展的新局面,推动上海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上海蔬菜经济信息网
相关文章
  • 上海蔬菜经济信息网(www.vera.sh.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上海蔬菜经济研究会 网络支持: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信息所网络部

    沪ICP备202300309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