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蔬菜集锦 >> 蔬菜信息 >> 内容

发展中的上海蔬菜生产

时间:2013/9/9 14:34:36 点击:

《上海市蔬菜产销工作报告会》材料之一

 

发展中的上海蔬菜生产

陈德明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蔬菜办公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海蔬菜走过了3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回顾30年的巨大变化,总结30年的基本经验,对于我们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搞好“三农”工作的大背景和做好为城市服务这篇大文章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上海蔬菜的功能定位,推动上海农业现代化和现代蔬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上海蔬菜改革发展历程

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市郊实有常年计划菜田18万亩左右,季节性菜田近10万亩,主要供应对象是市区常住的约730万人口。当时严格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来安排生产和市场供应。

1986年开始试行对郊区常年计划菜田“管八放二”,即80%部分仍由政府进行计划安排,实行统购包销,20%部分放开生产,由菜农自行安排种植。然后,在实行“管八放二”的基础上,逐步实行“管七放三”、“管六放四”探索放开的尝试。

经过80年代的逐步放开,到1991111开始,运转了几十年的以计划经济模式为主的上海蔬菜产销体系宣告结束。全面放开生产品种,放开交易,放开价格,蔬菜产销进入了大市场。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扩展,菜田面积向中远郊转移,原有的交易市场格局被打破。经过再一次调整,特别是江桥、北蔡等国家级大型批发市场的建成,全市形成了以国家级批发市场为中心、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骨干、产地批发市场为补充的蔬菜副食品三级批发市场网络。到1996年全市共建立批发市场49家。

为了稳定蔬菜淡季的市场供应,原来每年由市蔬菜公司与菜农签订的100多万吨的统购包销的合同,从1992年开始减少为每年“冬淡”和“夏淡”四个月中八个市场供应的主要大宗品种近20万吨的合同。1998年开始彻底结束合同定购,进入完全的市场经济。

198810月,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许多政策向菜区倾斜,保护地设施、喷灌、农机具和菜田通电线路等建设逐步展开。到1998年全市建成联合六型管棚3万亩、喷滴灌面积超万亩、蔬菜园艺场200多个。

适应菜田转移和市场需求增加的形势变化,从1993年到1996年,市郊增加新菜田10万多亩,使常年菜田继续保持在20万亩以上。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蔬菜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大市场、大流通格局。上海每年消费的蔬菜达550万吨左右,其中地产蔬菜330万吨左右,自给率60%左右。上海郊区蔬菜种植面积70万亩左右(常年菜田近50万亩,季节性种植蔬菜60万亩次),除了满足上海市场需求,每年约有5万吨新鲜蔬菜出口、30余万吨蔬菜销往兄弟省市。

大力推进设施菜田建设,提高市郊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原已建成的9万亩设施菜田的基础上,从2005年开始,开展大规模的设施菜田建设,计划到2010年全市形成30万亩设施菜田,其中保护地10万亩、露地蔬菜基地20万亩。新建21万亩设施基地,包括6万亩保护地设施菜田、15万亩露地设施菜田。至2007年底,已推进设施菜田建设9.21万亩,投入建设资金19.6亿元。建设分布10个区县及光明集团的61个乡镇(农场),新建成基地166个。在08年年初的冰雪灾害中,这些基地对稳定上海市场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告别了蔬菜供应的短缺,根据市场需要大力调整和优化品种结构。通过实施种子工程,加速新品种引进、选育、示范和推广,进一步丰富了市场供应的品种,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各类蔬菜品种的需求。据初步统计:到2007年,在有商品供应的11类的62种蔬菜中,有852个蔬菜品种,生产面积达到198万亩次。每种蔬菜的生产和供应品种超过40个的蔬菜有生菜、青菜、花菜、甘蓝、番茄、黄瓜、辣椒和豇豆等。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0%。

上海郊区蔬菜保护地设施不断完善,新世纪建设的管棚由原来六米宽的管棚为主转向以八米宽的管棚为主,保护地的微喷和滴灌装置、耕作机械、植保机械、运输机械的配置逐年提高。

二、上海蔬菜生产德成就和经验

(一)主要成就

1、生产面积扩大,供应数量增加

“文革”期间,蔬菜生产出现曲折,蔬菜生产面积受到大量压缩,产量也大幅度下降,19731977年连续五年,常年菜田亩产量都在5000公斤左右徘徊,一年中日上市量少于市场最低需求量2500吨的天数多达90140天。“文革”后,贯彻菜区“以菜为主”的生产方针,常年菜田面积增加,蔬菜收购价格提高,并实行有利于蔬菜生产的政策措施,从1978年秋季开始,扭转连续多年蔬菜供应紧张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加强蔬菜产销工作的措施,常年菜田面积稳定在18万亩以上。1985年以后,又改革蔬菜购销制度,又规划实施“菜篮子工程”,增加资金、物资和技术的投入,改善生产条件,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蔬菜生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2007年,市郊蔬菜生产面积由30年前的18万亩,上升到67万亩,上市蔬菜由30年前的98.3万亩上升到372万吨。

2、品种结构优化,均衡市场供应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菜区以建设“种子工程”为抓手,通过开展提纯复壮、良种繁育和杂交制种等科技活动,使菜区基本上实现了良种化和杂交化。为丰富市场供应,菜区还陆续引进了多种优良蔬菜和野生驯化栽培蔬菜等国内外新品种,此外,菜区还积极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进行品种结构调整,并利用现代设施实行反季节栽培。全市已有生菜、青菜、番茄、黄瓜等30多个品种实现了周年生产、周年供应。目前市场上有商品供应的蔬菜品种由30年前的450多个上升到850多个。

3、区域布局合理,生产条件改善

三中全会后,市郊菜区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加速蔬菜生产基地建设,1982年开始,将征用菜地所得的菜地建设基金,用于生产设施的系列化建设。1984年以后,市政府把菜区生产设施建设列入要办的实事之一,使菜田设施建设进入了有领导、有计划的实施阶段。从19821996年投入菜田设施建设资金累计为13.6亿元,19972004年投入菜田设施建设资金累计为5亿元,2005年-2010年计划投入菜田设施建设资金为31.5亿元。通过一轮又一轮设施菜田建设的投入,形成了以近郊城乡结合部镶嵌式高产稳定的绿叶菜生产基地,以及崇明岛蔬菜基地、杭州湾北部南汇、奉贤、金山蔬菜基地,黄浦江上游的松江浦南和青浦青西蔬菜生产基地等区域布局合理,并特别得到严格保护的设施蔬菜基地。这些基地的种苗设施、栽培设施、排灌设施、耕作植保机具、包装运输设备得到明显改善,对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现代生产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4、抗灾能力增强,生产水平提高

80年代初开始了对蔬菜生产种苗、栽培、排灌、耕作、包装运输5个系列化的技术改造工程,到90年代初蔬菜生产基本实现育苗工厂化、栽培保护化、排灌和施肥沟渠化、耕翻和植保机械化、运输车辆化,从而大大增强了菜区抗灾保淡能力,蔬菜上市量趋于稳定。进入新世纪后,通过设施菜田建设,产业化开发支持,特色区域化优势农产品开发等项目支持,使菜田设施进一步改善,产业化加工、贮运、冷链等环节的装备进一步加强,喷滴灌面积进一步扩大,生产水平明显提高,为稳定上海蔬菜的自给率,稳定市场供应量作出了贡献。特别是在2007年连续高温、暴雨和台风,以及20081月下旬到2月初50年未遇的冰雪灾害面前,市郊蔬菜供应的数量较为充足,品种丰富,从中反映了市郊蔬菜抗灾能力增强,生产水平提高。

5、安全监管加强

随着菜篮子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技术,特别是加强蔬菜生产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产品质量有明显提高,抽检合格率有大幅度提高,连续几年来的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5%左右,保证了向市场提供优质安全卫生的蔬菜。

(二)基本经验

1、完善政策是保证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市政府几乎每年都有关于扶持蔬菜生产、搞活蔬菜流通的政策性文件下发。进入新世纪以来,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在推进设施菜田建设、推进标准化菜场建设、加强蔬菜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保险、促进蔬菜产销对接、降低经营流通成本、引导和提高组织化程度、鼓励质量认证和品牌化建设,以及农资综合直补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是上海蔬菜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

2、增加投入是基础

改革开放30年来,为了促进市郊蔬菜生产,从1982年到2005年投入菜地设施建设资金累计为38.2亿元,这些资金的投入,大大加强了蔬菜生产的基础,有效地增强了市郊蔬菜基地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了生产上抗波动的能力,为稳定蔬菜的生产和供应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3、科技进步是支撑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通过选育优良品种,采用新的栽培技术,控制病虫草的危害,应用新型肥料和覆盖材料等四个方面的技术攻关,有效地解决了蔬菜保淡问题,使冬淡的单日上市量提高了50%。促进了传统农业向城郊型农业的转变。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在促进蔬菜种子种苗产业、蔬菜产加销产业链建设和标准化管理技术开发、蔬菜温室和装备产业、高效特色优势品种开发、先进农艺和专用型生产资料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特别是近几年来,在蔬菜实用成果转化、新型菜农培训以及蔬菜科技入户等方面也获得了可喜的成效,充分体现了科技进步,对蔬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4、制度创新是动力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起,市郊菜区推行权责利结合的双层经营为特征的蔬菜家庭联产联值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菜农的生产积极性。九十年代初起,对蔬菜放开经营,搞活流通,同时在中远郊地区新建了一批蔬菜生产基地,完善蔬菜交易批发、集市贸易等市场,促进了蔬菜市场体系的发育,增强了市场对蔬菜产加销的引导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一大批蔬菜专业合作社,培育了一批产销对接龙头企业,形成一支产加销一体化的蔬菜营销经纪人队伍,造就了一批蔬菜企业家,特别是随着30万亩设施菜田的推进,以及蔬菜产销市场网络的形成,上海蔬菜步入健康发展的新境界。

 

三、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化程度不高

由于蔬菜生产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加上蔬菜是鲜活产品不耐贮运,经营流通难度大,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郊蔬菜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二)劳动力缺乏和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

近几年来市郊蔬菜生产从业人员数量不足,年龄老化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劳均种菜面积上升,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也趋于老化,而且中远郊地区的蔬菜种植人员70%劳动力为外来农民。劳动力数量不足和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蔬菜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影响了蔬菜业的发展。

(三)农本上涨,效益下降,地产蔬菜竞争力不强

由于近年来农资大幅度上涨,劳动力工资迅速上升,蔬菜市场价格上涨较为缓慢,甚至个别品种出现了跌价,这样使原来就效益不高的蔬菜园艺场和生产经营企业效益继续滑坡,出现了地产蔬菜竞争力不强的被动局面。

(四)蔬菜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质量风险加大

蔬菜作为一种鲜活商品它具有生产的季节性和消费的周年性之间的矛盾,为了满足市场消费的需要,必须在冬夏季节也要组织生产,但是严寒季节的冰冻霜雪、夏季的高温干旱台风暴雨,以及病虫爆发等自然灾害,使蔬菜生产者承受巨大的自然风险。为了稳定市场供应,一般在计划生产面积时要稍留余地,一旦风调雨顺,产量高而蔬菜供过于求,蔬菜市场价格大跌,使蔬菜生产者又要遭受市场风险。随着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大,国内外市场对蔬菜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使蔬菜生产者还面临着蔬菜质量风险的压力。诸多的风险,时刻威胁着蔬菜生产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

(五)蔬菜安全监管工作难度大

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蔬菜生产的标准化技术难以推广,蔬菜从业人员年龄老化,文化技术素质不高,对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难度较大。蔬菜生产环境控制和质量检测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蔬菜生产投入品的市场监督有待加强,蔬菜流通环节的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制度有待进一步的建立和完善。

(六)蔬菜设施装备缺乏系统配套

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建设的设施菜田,由于年数已久,加上当时的建设标准局限,这部分设施已经严重老化。近几年新建的设施菜田,由于建设资金的限制,许多设施和装备与蔬菜生产现代化的要求存在差距,表现在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抗波动的能力比较脆弱。

四、上海蔬菜生产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对策建议

(一)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要求,实施“菜篮子工程”战略,围绕实现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力就业的目标,遵循价值规律和自然规律,依靠科技进步、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保障供给,努力实现蔬菜基地设施化、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管理集约化、产品优质化、市场多元化、经营产业化、构建上海郊区蔬菜产业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城乡人民生活。

2、目标任务

2015年,形成并巩固高产稳产、优质安全的蔬菜生产设施化基地30万亩,上海市郊蔬菜年播种面积160万亩次,其中常年菜田35万亩、季节性种植面积55万亩次,菜农的年纯收入达到2万元,从事蔬菜种植、加工和流通的劳动力1215万人。蔬菜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优势产品区域化集中度80%,商品菜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规模化生产基地农残超标率控制在0%。蔬菜产品商品化处理率达70%,经包装加工品牌化销售率50%,地产新鲜蔬菜年平均自给率稳定在50%左右。

今后一段时间,蔬菜生产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质量安全保障能力、集约化生产能力和市场综合竞争能力。

(二)对策建议

1、加强地产蔬菜自给率和最低保有量的研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要充分认识保持市郊以绿叶菜为主的新鲜蔬菜基本自给率的重要意义,积极稳步推进市郊30万亩设施菜田的建设,同时要在强化政策聚焦、提高建设质量、扶持生产发展、增强市郊蔬菜综合竞争能力上下功夫。

2、提高组织化程度,发展产业化经营

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大力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纽带和桥梁作用,把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有效地组织起来,实行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逐步实现产品包装化、销售品牌化、提高市郊蔬菜的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要完善企业与生产者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企业与生产基地建立长期共生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协会在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维护产业及其业主利益等方面作用。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提高经纪人队伍素质,规范从业行为。

3、增强基础设施和装备的建设投入

2010年上海郊区要保持30万亩基地设施齐全、运行效率良好的设施菜田。加强蔬菜产加销一体化产业链各环节的支持力度,搞好产销服务,特别是在蔬菜产后处理、提高商品规格等级、鼓励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实现冷链化贮运、保持蔬菜鲜嫩品质上下功夫,使地产蔬菜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使上海蔬菜的设施装备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

4、优化区域布局,大力调整和优化品种结构

要在搞好近郊和中郊地区绿叶菜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抓好区域特色优势蔬菜基地建设。对市郊四大板块农业基地的蔬菜种植布局要不断优化。要充分利用郊区蔬菜设施条件,优先组织各类时令蔬菜的生产,有重点的安排四季绿叶菜的生产。要充分利用近几年来的育种成果,发挥各类耐热耐寒、抗病抗虫的新品种的特点,开展有机化栽培,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生产更多的优质卫生蔬菜,以质量取胜,保持竞争优势。

5、实施标准化生产

一是完善蔬菜标准化体系,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加强国际标准的信息系统,加大国际贸易技术壁垒预警信息的采集和通报力度。组织蔬菜科研和推广人员有重点地制定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相配套的技术规程,地方名特优产品分等分级标准,鼓励蔬菜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技术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经营或行业自律的依据。二是加大蔬菜标准的宣贯和培训制度。三是继续推进蔬菜标准化示范区与基地建设。四是推进蔬菜质量认证和品牌建设。五是加强对标准的实施和监管。六是完善蔬菜标准化服务体系。在上海郊区形成一大批标准化生产的园艺场、专业合作社和产销一体化的配送中心,为市场提供更多的安全卫生质量有保证的蔬菜。

6、提高蔬菜安全卫生质量

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狠抓全程质量控制。一是“减”,在严格禁止销售和使用高度高残留农药的同时,重点推广蔬菜无害化栽培技术,减少用药,并合理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规范农药使用技术;二是“控”,督促蔬菜生产的基层管理组织、蔬菜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执行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采前自检、产地准出的制度。做到不合格的产品不采收、超标的产品不放行;三是“督”,各级蔬菜管理部门要明确监管责任,要加强对产地环境和基地产品的例行监督和检测,定期通报监测结果,对出现问题的基地要限期整改。建立产品质量档案管理制度,做到种植户有田间农事操作档案、加工者有原料来源和工艺流程档案、运销者有货源和流向档案,要逐步建立蔬菜产加销全过程的质量追溯制度。

7、进一步完善扶持蔬菜生产的政策措施

一是制定和实施鼓励蔬菜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引导和鼓励蔬菜适度规模生产和经营,市、区、镇各级政府对设施菜田的流转费予以一定比例的补贴,对规模化经营的种菜农民在社会保障等方面应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

二是制定和实施引导蔬菜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政策。运用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贷款。在冷链设施、运输工具配备、进入各类批发和交易市场等方面为合作社提供建设和服务支持。

三是加大蔬菜保险的力度。提高设施菜田的保险标准,扩大保险的品种范围,提高保费补贴的额度,积极推广蔬菜价格保险。

四是加大蔬菜安全使用农药和增加有机肥补贴的力度。

五是制定和实施蔬菜最低保有量生产基地综合直补的政策。

六是制定和实施对以绿叶菜生产为主的商品菜生产和供应大区(县)实行奖励的政策。

七是制定和实施稳定市郊菜农队伍,提高菜农素质的政策,加强创业农民、专业农民培训力度,造就一支新型蔬菜生产经营骨干队伍。同时要加大蔬菜科技入户和实用技术培训指导,提高广大菜农,包括外来种菜人员的技术水平。

 来源:上海蔬菜经济信息网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上海蔬菜生产技术的回顾与前瞻
  • 相关文章
  • 上海蔬菜经济信息网(www.vera.sh.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上海蔬菜经济研究会 网络支持: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信息所网络部

    沪ICP备202300309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