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讯 (记者 张连城 通讯员 晓伟 时红伟 雷云飞)9月11日,国家973计划“主要蔬菜重要品质性状形成的遗传肌理”年度会议在大鹏新区举行,深圳市BT领袖峰会大鹏分论坛也同期举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院士方荣祥等50余位科学家、科研工作者齐聚大鹏,共享科研成果,畅谈发展未来。大鹏新区管委会主任何永志等新区领导参加会议,并向与会者介绍了大鹏新区实施人才“鹏程计划”、科技研发扶持政策、鼓励生物科技项目落户的相关政策及生物产业发展的情况。
会上,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研究员,介绍了973计划执行的总体情况及各个课题进展情况;来自全国各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对973计划黄瓜、水稻、番茄、白菜、甘蓝叶等蔬菜重要品质性状形成的遗传肌理研究成果一一作了成果发布。农科院深圳创新院基因组研究所,发布的“主要蔬菜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即变异组研究”和“植物microRNA抑制靶基因翻译的作用机制”等成果备受与会者的关注和肯定。
农作物育种科研方面
深圳走在了前列
在随后召开的深圳市BT领袖峰会大鹏分论坛上,中科院院士方荣祥表示,深圳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大手笔规划建设国际生物谷,表现出赶超世界,占据前沿的勇气和决心。大鹏新区面向全球,招贤纳士,在山清水秀的半岛上,为有识之士创造了干事创业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为生物育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贾继增研究员表示,没想到在深圳这个没有农村的城市聚集了这么多的农业科技人才,出了这么多成果,说明深圳把握未来发展潮流,是非常有远见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亚表示,农作物育种科研方面深圳走在了前列,体现了这座城市的远见和实力。这里的科研环境,创业氛围令人羡慕。今后将推荐自己的研究生到大鹏来创业。
国际一流的生物育种创新高地悄然崛起
大鹏所城以西的鹏飞路边,已经投入科研的中国农科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格外醒目,碧蓝的天空下,高大的绿树中,几栋红楼隐约可见。这里,进驻了掌握世界生物育种核心技术的科技团队,这里将成为世界一流生物育种核心创新区。
创新研究院采用“一个平台、双轮驱动”的运作方式,分别注册了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和华大农业和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创新研究院提出了“三个中心、二个基地、一个平台”的总体发展目标,即:中国农业基因组学研发中心、国际农业生物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人才交流与培训中心;动植物生物育种基地、动物疫苗研发生产基地,农业基因组研究协作与成果转化平台。计划利用3年的时间,将创新研究院建成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国际化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孵化、成果转化推广的产业化基地。
目前,已有包括黎志康、黄三文、张耕耘100多名国际、国内著名科学家、学科领路人、科研团队进驻创新研究院。3000份水稻核心种质测序工作已经完成,蔬菜基因组学实现突破、绿色超级水稻的分子设计育种试验成功、优良猪种的设计育种成果全国推广。国际一流的生物育种创新高地悄然崛起。
海归青年才俊纷纷回国落户基因组研究所
据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研究员介绍,以农业基因组学技术创新体系为核心,辐射作物、畜牧、资源与环境3大学科集群的学科体系。围绕农业生物组学基础研究、基因组学与动植物育种、基因组学与动植物健康,设置了农业生物组学基本算法,农业宏基因组学,农业生物表观组学等18个研究方向,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和平台性科研工作,为中国农科院乃至全国农业科研机构提供基因组学研究和数据分析的平台。
此前,记者在创新研究院采访黎志康教授了解到,基因组研究所要面向世界招聘300名生物育种人才,其中包括10名以上的科学家,组成若干科研团队。
黄三文告诉记者,一批海外崭露头角的生物育种青年才俊纷纷回国落户基因组研究所。目前,已引进水稻、黄瓜、家猪分子设计育种团队等4个高水平科研团队,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3人,深圳市孔雀团队1个。
一批生物育种科研成果
正在造福人类
记者了解到,基因组研究所取得的第一个国际项目成果,是由国际著名水稻专家黎志康团队完成的。团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重测序了来自全球89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份水稻核心种质,为全球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提供技术支撑。正如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罗伯特·齐格勒所言,“利用最尖端的科技使全世界的水稻种植者受益。”
记者了解到,除此之外,创新院基因组所已取得多项科研成果,部分成果以全国推广,正在形成产业。
——蔬菜基因组学的突破。黄三文研究员主要蔬菜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即变异组研究,已经完成115份黄瓜核心种质、3600份番茄核心种质的重测序,各发掘了几百万个分子标记,绘制了黄瓜和番茄变异组图谱。变异组图谱为蔬菜功能基因克隆和分子设计育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绿色超级水稻的分子设计育种。钱前研究员发掘和创制了水稻高产等重要性状的种质、突变体和中间材料,培育多个适合我国不同地区种植的优良高产超级稻品种。“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基础”和“水稻重要种质创新及其应用”2项成果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优良猪种的设计育种。李奎研究员采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培育出“鄂青一号”杂优猪,获国家商标注册权,累计推广达258万头,在我国10省市25个种猪场得以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基因组研究基本方法。已开发了基因组二代测序的主要算法;建立了表观遗传学研究的Ribosome profiling体系;开发了三维染色质测序技术并构建脊椎动物的三维转录调控网络;建立了宏基因组研究的实验技术和分析算法体系;对于植物多倍体化、多倍体化后植物基因组结构和功能进化、基因组部分同源染色体间的非正常重组、基因置换、基因家族和调控路径的发生和功能变化做出了有影响力成果。
此外,基因组研究所申报了深圳市、国家和国际一批科研项目,包括徐建龙团队的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中广优2号推广应用,杨培龙团队的甘露聚糖酶和α-半乳糖苷酶在猪饲料中的示范推广,金黎平团队的南方冬种马铃薯推广应用,郭景南团队的无核郑佳等葡萄新品种和专用砧木及配套栽培技术示范,胡清秀团队的杏鲍菇、黄伞等珍稀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黎志康团队的绿色超级稻项目(盖茨基金)等。
华大基因农作物育种科研团队
平均年龄26岁
在农科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活跃着另一支世界知名的生物育种科研队伍——华大基因农作物育种科研团队。团队的科研领路人是张耕耘博士。
张耕耘博士是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农科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曾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948”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等多个大型科研项目。申请国内外专利72项,其中49项已授权。
记者了解到,张耕耘博士所带领的农作物育种团队,以华大基因高通量测序及信息分析能力为依托,开发了新一代基因组学分子育种技术,并以植物、动物、微生物、海洋资源为四大研究方向,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和产业应用研究。华大农业已建设有高通量植物转基因平台、全基因组分子育种平台、动物手工克隆技术平台及海洋生物平台等一系列高通量研发技术平台。并获得深圳市重点实验室4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其中申请专利128个,受理82个。
张耕耘告诉记者,华大基因农作物育种科研团队平均年龄26岁,整个科研团队有着开放的思维,创新的勇气和蓬勃的朝气。年仅29岁的全志武担任华大农业与循环经济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主要从事农作物分子育种研究工作,申请专利共39项,已授权专利24项。32岁的李宁申请专利42项,已授权32项。
张耕耘表示,“当今世界生物科技领域,谁拥有了顶尖的科研团队,谁拥有了核心技术,谁就在世界拥有了话语权!”大鹏新区不仅有生物育种产业发展的理想生态环境,所实施的人才“鹏程计划”正是瞄准世界生物科技前沿招贤纳士,实施的七个配套政策更为生物科技人才创造了激情创业的干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