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8年至今,“菜篮子”工程已经走过了25个年头。有关测算显示,我国“菜篮子”产品产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有效保证了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基本形成了新型农产品市场体系,产销完全实现市场化;逐步引入金融、保险等风控手段,积极探索“卖难买贵”的解决路径——
年底临近,菜价最是关情。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再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重视蔬菜保供稳价工作,建立“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机制,对蔬菜价格上涨幅度过大的城市要启动问责机制。
今年是“菜篮子”工程实施25周年。1988年,国务院批准在全国实施“菜篮子”工程,我国农副产品市场供应短缺局面开始改变。2010年,中央又作出了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部署,要求统筹抓好生产能力、市场体系、质量安全、调控保障等多方面建设。据测算,我国“菜篮子”产品产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目前约1.5亿人直接从事“菜篮子”产品生产,“菜篮子”产业总产值约4万亿元。
保生产:建好“菜园子”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部分城市城郊菜地建设弱化。未来,要充分利用城市近郊尤其是大中城市近郊资金、技术和信息优势,保证城市“菜篮子”产品供应
农业生产面积是基础。但随着城郊菜地不断减少,部分大中城市“菜园子”建设逐渐弱化,一些城市“菜篮子”产品自给能力有所下降。城郊蔬菜生产基地不断向远离城市的农区转移。据统计,2009年至2011年,35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中有11个城市连续两年蔬菜自给能力下降。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市消费需求明显增长,而城郊生产供应逐步下降,使得这些城市“菜篮子”产品供应的压力加大。
基于这一现状,各地纷纷通过建设“菜园子”保障“菜篮子”。以北京为例。为保障冬淡季蔬菜供给,北京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重点建设日光温室。2008年以来,北京对新建的符合标准的日光温室每亩补贴1万元至3万元。6年来,市财政共投入约30亿元,发展设施农业20余万亩。目前,北京市蔬菜、肉类自给率保持在30%左右,禽肉、鸡蛋、鲜牛奶自给率保持在60%左右。北京市农业局畜牧处处长梅克义告诉记者,30%的猪肉自给率意味着一旦遭遇交通中断等特殊情况,至少有半个月的应急保障能力。按照规划,到“十二五”末,北京蔬菜用地保有量要提高到70万亩,在京郊建设一批“菜篮子”产品的应急保障基地,实现“囤菜于田”、“存肉于栏”、“存鱼于塘”。
“从经济布局看,虽然在城市近郊淘汰一些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种植养殖生产是必然趋势,但产销分离会增加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损耗,弱化保障和应急调控能力。因此,充分利用大中城市近郊资金、技术和信息优势,稳定其鲜活农产品自给率,尤为迫切。”农业部市场司司长张合成说,对于主产区要进一步加强规模化种养基地建设;对于大中城市重点是确定“菜篮子”产品生产用地最低保有量,确保一定的生鲜食品自给能力。
促流通:管好“菜摊子”
我国已基本形成以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传统业态和新型业态、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互补充的新型农产品市场体系,买全国、卖全国成为一种常态
“菜篮子”产品是我国市场放开最早的农产品。目前,全国“菜篮子”产品的产销已完全市场化。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300多家,其中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超过1600家,通过批发市场交易的鲜活农产品占总量的70%左右,批发市场已成为我国城乡农产品流通的大平台。
但“菜篮子”产品数量大、易腐烂、附加值低,流通有特殊性,对冷链物流要求较高。在推进“菜篮子”市场化进程中,农业部积极支持各地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并在2012年启动国家级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使其成为价格发现和信息集散中心,增强产地集散能力。
同时,各地也积极探索直营直供、车载车售等蔬菜零售新模式,解决蔬菜供应“最后一公里”问题。武汉市“蔬菜直通车”、“电子菜箱”、社区蔬菜便民店等三种流通新业态覆盖全市580个社区,销售价格比周边市场低10%至20%。如今,全市所有批发市场都配备了比较完备的分拣、加工、检测、信息发布、电子结算、计量等设施设备,现代化程度得到大幅提升。
为促进流通,国家出台了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目前,享受“绿色通道”优惠政策的《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共包括新鲜蔬菜等5个大类、24个分类、146个具体品种。交通部门近三年累计免收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通行费近500亿元。许多大中城市对生鲜农产品配送货车发放特别通行证,确保24小时进城畅通。
总体看,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传统业态和新型业态、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互补充的新型农产品市场体系。依托这些流通渠道,“菜篮子”产品买全国、卖全国成为一种常态。
稳价格:服务“菜篮子”
专家建议,继续健全调控机制,改进城市价格调节基金的使用办法,加大对生产者的直接补助力度,积极引入金融工具
我国“菜篮子”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样也面临着不少新挑战。除了部分大中城市“菜篮子”产品自给能力不足、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之外,部分“菜篮子”产品价格波动频繁也不可回避。
近年来,部分地区的个别“菜篮子”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农民“卖菜难”和市民“买菜贵”现象并存,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农产品滞销时有发生。据农业部监测,截至目前,全国“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达到198.04,比2000年翻了近一番,其中蔬菜、牛肉、羊肉的批发价格指数比2000年翻了约两番,猪肉批发价格指数涨跌幅度达到2倍至3倍,价格波动较大。
为稳定蔬菜价格,各地纷纷探索平抑风险的路径。以上海为例,从2010年开始,上海把蔬菜生产供应工作列入区县考核内容,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绿叶菜上市量的挂钩奖励。“尽管上海是全国消费水平最高地区之一,但蔬菜价格指数在36个大城市从高到低排列居20位之后。这与绿叶菜保险的探索密切相关。”上海市农委总经济师王国忠介绍,今年“夏淡”青菜成本价格保险承保12.7万亩,赔付金额780万元。上海根据历年夏季绿叶菜产量确定蔬菜亩均产量。保险产量按亩均产量的70%计算,保险费率为10%。“以青菜为例,亩均产量2000斤,保险产量为1400斤,单位成本为每斤0.72元,保险金额为1008元,每亩交保费100.8元。”
事实上,近年来,有关部门不断创新价格生成和保障机制。税务总局在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的基础上,又将免征范围扩大到部分鲜活肉蛋产品。证监会积极推动鸡蛋等“菜篮子”相关期货品种上市。保监会完善蔬菜保险产品,开展了价格保险和收入保险等试点。
“做好‘菜篮子’工作,既要考虑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又要关注农民持续增收,二者不可偏废。”农业部市场司司长张合成说,要健全调控机制,尽快建立鲜活农产品市场调控目录制度,改进城市价格调节基金的使用办法,加大对生产者的直接补助力度。同时,也要积极创新“菜篮子”产品保险、信贷、期货等金融工具,探索以较少的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菜篮子”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