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郊区“菜园子”的建设管理 稳定都市“绿叶菜”的均衡供应

陈德明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蔬菜办公室)

蔬菜,尤其是绿叶菜在上海大都市主副食品供应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三天不见青,两眼冒金星”是生动的写照。绿叶菜具有不耐储运的特性,目前上海绿叶菜市场的90%左右由地产供应。加上绿叶菜还有生产的“淡季”和“旺季”明显、价格随供求变化而波动幅度大等特点。当供应不足时,价格暴涨“菜贵伤民”,影响市民生活;当供应过剩时,价格暴跌“菜贱伤农”,影响菜农种收益。因此,抓好郊区“菜园子”的建设管理,稳定都市“绿叶菜”的均衡供应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重要工程。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委农办和市农委的领导下,市郊菜区广大干部和群众勇于实践积极创新,着力抓好市郊生产基地的建设管理,确保以绿叶菜为主的地产蔬菜的稳定供应,不断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建立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市郊蔬菜生产面积增加,产出能力提高,供应基本均衡,价格稳定可控,安全质量上升,产销更加顺畅,风险保障增强。2013年度市郊蔬菜播种面积 186万亩次,蔬菜上市量356万吨,其中绿叶菜上市量158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对市民生活影响最大的青菜每公斤全年批发价3.35元,也与去年基本持平,为稳物价保民生作出了贡献。

在“菜园子”建设管理和“绿叶菜”稳定供应中,我们坚持四个结合的原则:一是坚持市场引导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综合发挥市场引导和政府调控的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需要,合理规划地产绿叶菜的生产区域布局和设施建设,切实优化蔬菜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地产绿叶菜的供应保障能力。二是坚持市长负责与区县长负责相结合,落实“菜篮子”区县长负责制。把落实蔬菜生产面积、绿叶菜上市量、质量安全等重要指标进行量化,并逐级落实,确保郊区蔬菜生产基地稳定和绿叶菜市场均衡供应,防止产销波动失控,价格大起大落。三是坚持稳定数量和确保质量相结合,在落实生产面积确定蔬菜上市任务时,把蔬菜标准化生产的技术措施和质量安全监管的要求同时下达,增强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两手同时抓都要硬的意识。四是坚持保护菜农与保护市民利益相结合,要努力寻求菜农和市民利益的平衡点,在市民满意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护菜农的实际利益和生产积极性,促进市郊蔬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基本做法是:

一、强化政策扶持,保证“菜基地”稳定

为保证蔬菜生产供应平稳,特别是保证蔬菜生产基地的稳定,我们积极探索和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市政府充分考虑农资价格的变动,加大对蔬菜生产的支持力度,于2008年提出实施蔬菜综合直补,对种植10亩以上蔬菜的农户按种植面积每亩补贴60元。2013年蔬菜农资综合补贴实现5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全覆盖,每亩补贴90元。二是实行绿叶菜专项补贴。为进一步提高菜农种植绿叶菜的积极性,促进地产绿叶菜的生产和供应。2011年开始设立夏淡期间种植绿叶菜专项补贴,每亩补贴80元。三是实施农药补贴。1997年上海率先在全国禁用甲胺磷等高毒农药,实行农药补贴政策,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目前市级财政补贴已经对常年种植2亩以上的商品蔬菜实现了补贴农药全覆盖,每亩补贴40元。四是实施保淡绿叶菜价格保险。2011年起,上海推出了“冬淡”和“夏淡”绿叶菜成本价格保险,市级财政给予50%保费的专项补贴。保淡价格保险为菜农的基本收益提供了保证,菜农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保护。五是推进蔬菜标准园创建。“十二五”期间引导市、区县两级各创建150家蔬菜标准园,市级财政对达到创建标准的市级蔬菜标准园每个奖励50万元。引导市郊蔬菜向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商品化处理和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六是实施考核奖励。从市级主副食品价格稳定基金中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对绿叶菜生产面积和上市量指标实施考核奖励,用于蔬菜生产补贴、产能提升、产销对接、生产条件改善和质量安全监管。七是支持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将市级财政合作社项目扶持资金的50%用于扶持蔬菜产销合作社,每年扶持蔬菜合作社40家左右,资金达到1500万元以上。

二、依靠科技支撑,推进“菜园子”建设

市郊菜区依靠科技支撑,在设施菜田建设、设施装备配套、技术体系支撑和安全生产指导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菜田产出率,增强抗灾能力,优化品种结构,合理安排茬口,促进蔬菜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推进设施菜田建设。为了保护市郊蔬菜生产基地,由市农委提议,经市政府同意,确定了市郊地产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的最低保有量。配合最低保有量的实施,“十一五”期间,市、区财政共投入建设资金30.3亿元,建成了21万亩设施菜地。绿叶菜生产从以露地生产为主向保护地和露地生产并重转变,设施菜田的灌溉系统、耕作机械、运输机械和田头快速预冷设施的配置逐年提高。通过大棚薄膜避雨栽培保温栽培、遮阳网抗高温栽培和防虫网绿色栽培等方式,为绿叶菜的“淡季”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确保设施菜田建设项目建成后综合功能的发挥,市农委、市财政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设施菜田财政性资产管理的意见》和《关于开展设施菜田财政性资产管理工作考核的通知》文件,对建成的设施菜田开展了财政性资产管理工作的考核。各区县根据文件要求,制定管理细则,落实管护责任,建立管护基金等,加强了基地设施保护,实现设施菜田为保证蔬菜生产供应服务的目的。

完善生产设施装备。在“十二五”规划指导下对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规模化生产基地,结合蔬菜标准园的创建和高水平设施菜田建设的继续推进,建立一批设施装备更加完善,抗风险能力更强的重点基地,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市郊绿叶菜生产核心功能区。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和发展现代农业专项支持,大力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各类适合于蔬菜生产的机械装备,尤其是耕作、育苗、播种、定植、灌溉、植保、采收、加工、贮运和冷库冷链等机械装备。建立不同类型不同机型的机械化示范基地,积极探索蔬菜机械化服务合作社的组建和运行,提高各类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促进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建立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和配送物流服务基地,积极探索蔬菜营销合作联社的组建和运行,推动合作联社与配送中心和物联网结合,提高流通服务设施装备的利用率,减少流通环节,有利于稳定菜价。

加强技术体系支撑。2011年市农委启动了绿叶菜产业技术体系支撑建设项目,每年提供500余万元专项资金,连续支持五年。通过技术体系支撑,大力选育和推广耐热优质高产青菜等绿叶菜新品种,丰富绿叶蔬菜品种的市场供应。科学安排种植茬口,重点加强淡季茬口与配套技术的集成,建立周年生产模式和配套生产技术规程,提高不同种类绿叶菜的周年生产与供应能力,提高绿叶菜均衡生产均衡供应水平。加强蔬菜生态环境保护,建立菜田土壤质量保育技术规范,提高绿叶菜可持续生产能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高抵御波动能力。通过引进研发和推广适合于绿叶菜生产的各类机械,以利于减轻劳动强度,缓解劳动力紧张的矛盾。

强化安全生产指导。一是加强宣传告知,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画、宣传册等方式,扎实有效地开展蔬菜质量安全生产的宣传活动。2013年发放宣传画40万余份,宣传资料50多万份,安全使用农药告知书发放率和种植专业户蔬菜质量安全承诺书签订率达到100%。二是强化技术指导,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市农委成立了上海市农药新品种推荐委员会,指导蔬菜生产上选用和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并组织专家开展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培训。三是加大检测力度,强化农药残留监管。市、区县、乡镇、村、基地的检测网络基本全覆盖,形成了政府监测和企业自律性检测的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制度。四是推进档案农业,建立质量追溯制度。全市统一印发田间档案记录本,要求蔬菜园艺场、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对蔬菜生产过程中各项农事操作进行档案记载。对规模化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等近200家单位建立了质量可追溯制度,其中有30多家单位实现上市蔬菜条形码质量可追溯。

三、完善市场调控,稳定“菜篮子”供应

我们通过实施保淡价格保险和引导产销对接等措施,保护菜农生产积极性,不断完善市场调控,促进产销衔接顺畅,为保障市民“菜篮子”的稳定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施保淡价格保险。绿叶菜“保淡”成本价格保险是保护菜农生产积极性和保障“淡季”供应的有效机制。从均衡市场供应目标出发,对绿叶菜价格保险的主要做法:一是突出三个重点。即突出“冬淡”和“夏淡”两个淡季,突出以青菜为主的绿叶菜,突出以规模化生产基地为重点。二是完善操作程序。“冬淡”时理赔依据5家批发市场均价,“夏淡”时改为依据市统计局对零售市场监测的权威数据,同时考虑当月的CPI指数,保证了理赔的公正、公平和合理性。坚持“见菜承保、上市理赔”,切实做到四个“一”,即“一品、一户、一期、一单”分开投保,清单到户。三是提供保费支持。市级财政给予50%保费的专项补贴,各区县和乡镇结合各自情况,给予相应配套补贴。投保菜农的投入不低于保费的10%。对园艺场、合作社等投保的给予一定的保费费率优惠。经过3年探索,绿叶菜“保淡”生产的保险机制基本形成,并日趋完善。

扩大对接直销规模。根据绿叶菜生产实际及现阶段消费流通现状,促进绿叶菜生产和流通市场体系完善,在市场引导下,调整郊区绿叶菜生产布局,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和各种形式的宣传,加强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提高经济效益。在“农超”对接基础上,鼓励和引导专业合作社和标准化菜场的“农标”对接,以及合作社与居民社区的“农社”对接。市蔬菜食用菌行业协会成立营销配送专业委员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和服务作用,强化蔬菜产销对接。为了降低农副产品的流通成本,通过产加销一体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各类营销组织和经纪人大力促进“团购直销”,特别是为各类学校和伙食团提供直销。目前市郊地产蔬菜的50%已由“三对接一直销”的途径销售。

促进“农商”协调互补。上海“夏淡”季节绿叶菜日上市量稳定在4000吨左右较为适宜,在正常天气条件下,种植面积稳定在18万亩左右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防止灾害性天气的影响,适当增加种植面积,以21万亩为宜,否则易造成供应量超饱和。“冬淡”绿叶菜日均供应量稳定在4500吨左右为宜,种植面积控制在20-23万亩范围为宜。“冬淡”期间季节性绿叶菜的面积较大,应适当控制常年菜田种植面积。同时充分发挥大市场大流通的作用,根据地产绿叶菜生产情况的变化规律,在“淡季”和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充分利用市外客菜基地,适时增加进沪蔬菜供应数量,稳定市场供应,控制价格波动。

四、加强服务引导,抓好“责任制”落实

通过加强宏观引导、完善产销服务、培养专业人才和规范质量管理等措施,各级管理部门加强服务引导,切实落实“菜篮子”区县长负责制。

落实区县长负责制。根据市政府与9个郊区县以及光明食品、上海实业两个企业集团签订的《确保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工作责任书》,到2017年全市蔬菜占地面积不少于50万亩,其中绿叶菜面积不少于21.0万亩。为确保“夏淡”供应,要求“夏淡”季节绿叶菜种植21万亩。市政府办公厅于2013年再次印发《稳定蔬菜生产确保市场供应工作责任制的考核办法》,将地产绿叶菜上市量与市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相挂钩。各区县政府按市政府要求,将蔬菜种植面积、绿叶菜种植面积及上市量、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等重要指标,量化分解到乡镇和生产基地,做好相关考核数据的统计上报,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做好信息汇总和旬报、月报等情况通报,并抓好抽查监督,到年终进行全面考核。通过区县长负责制的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进一步落到实处。

加强生产宏观指导。为了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特别是保障绿叶菜周年均衡供应和“淡季”绿叶菜价格的基本稳定,市农委蔬菜办于年初印发《关于市郊蔬菜生产总体安排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抓好当前蔬菜春播工作的通知》。结合全国和上海的蔬菜生产形势,提出当年地产蔬菜生产的总体指导意见,并明确全年的生产目标以及当前的春播任务,从宏观上引导市郊菜区优化品种结构,合理安排茬口。在夏播秋播和冬播前都及时发出生产指导性意见。

完善蔬菜产销服务。一是完善信息服务体系。目前上海农业网的农业综合市场信息展示系统每天更新发布批发市场和超市等监测点主要蔬菜品种的价格信息。我们与有关部门加强合作,努力构建上海绿叶菜的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体系,通过完善信息采集、强化预警分析、加强信息发布等手段,更好地维护绿叶菜生产与供应正常秩序。二是促进蔬菜流通顺畅。上海从2010121日起,对所有通过收费公路的、装载着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并进一步明确免收“菜篮子”工程车的贷款道路建设车辆通行费。为方便市郊运菜车辆进城,目前市郊菜区配有673辆“菜篮子”工程车和107张“市区货运汽车通行证”。

注重专业人才培养。近年来,通过开展蔬菜行业的培训,努力为蔬菜产业发展打好人才基础,目前已培养行业领头人20余名、创业农民100余名以及专业农民2000多名。同时对蔬菜生产基地的植保员、技术员、质量管理员、档案记录员和信息统计员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市郊蔬菜生产管理和质量安全水平。市区两级年均培训达15万人次以上,年均培训植保员、蔬菜园艺工和设施农业技术工等超过2000人次。

规范质量安全管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安全监管责任,区县、乡镇以及村组层层签订蔬菜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书。市郊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网络体系和人员队伍基本形成,为地产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同时开展监督检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加大对农药经营市场的执法力度,特别是加强对甲胺磷等高毒农药、假冒伪劣农药的清查、收缴和专项整治工作,净化农药经营市场,从源头上控制不合格农药进行生产环节,为提升地产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提供保障。